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 节能动态 >> 

瞭望丨厚植新型工业化绿色根基

发布时间:2024-04-22 来源:《瞭望》 阅读次数:61

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,关乎生态环境保护,也事关产业结构迭代升级、产业链全球布局


只有优化绿色产品供给结构,才能支撑绿色消费需求增长,只有培育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,才能激发企业积极研发先进绿色低碳技术、生产绿色低碳产品,转化成为相关产业强链、补链、延链的内生动力


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,一体化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、转化应用、主体培育等,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,实现创新效能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


在位于鄂尔多斯市的内蒙古亿利一道新能源有限公司,工人在光伏组件生产线上作业(2024年3月21日摄)李志鹏摄/本刊


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型工业化之所以“新”,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“绿”。目前,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的2/3左右,碳排放量占比70%左右,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。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,是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。
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,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进新型工业化,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了《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指导意见》),明确了三大路径、四个体系。提出到2030年,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%,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。到2035年,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,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中优势凸显,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


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


近年来,我国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,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也取得积极成效。2023年,我国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.7%和33.6%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连续多年领跑全球,动力电池产量占全球60%左右,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,绿色工厂产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17%。产业结构朝着绿色低碳方向持续优化,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,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。


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这将是一个持续推进、久久为功的过程,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。一方面,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决定了我国要消耗较多的资源、产生较多的排放,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突出;另一方面,各行业绿色转型进程不一样,东中西部面临的绿色转型问题各不相同,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等。针对上述问题,《指导意见》以“绿色”为出发点,以“发展”为落脚点,突出用产业发展的思维解决绿色低碳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、面临的风险挑战,推动产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层级跃升。


三大路径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


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,关乎生态环境保护,也是事关产业结构迭代升级、产业链全球布局的战略问题。《指导意见》深刻把握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、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,以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为主线,明确了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三大路径和具体任务。



路径一: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。我国传统产业量大面广,规模体量占全国工业80%以上,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,也是资源能源消耗的大户。其中钢铁、石油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等行业是工业碳减排的关键所在,可以通过原料或产品结构调整、绿氢或绿电替代、工艺流程再造、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、区域布局优化等路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。



《指导意见》从结构优化、改造升级、产业布局的角度明确了3方面任务。在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方面,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、用能结构、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,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;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方面,提出要定期更新发布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导向目录,遴选推广成熟度高、经济性好、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,推动企业、园区、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;在引导区域绿色低碳优化布局方面,提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,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基础、资源禀赋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,推动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、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。


路径二: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。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、新赛道。经过多年发展,我国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品、锂电池等绿色低碳产业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,成为新的绿色增长点。同时,这些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仍存在薄弱环节,比如,随着产业加快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,光伏组件等新能源设备将面临批量退役问题,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意义重大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,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,既要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环节,加快补齐短板弱项,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,也要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,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提高绿色环保、新能源装备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。


未来产业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、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。当前,我国氢能、新型储能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,首个万吨级绿氢产业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,钢铁行业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点火投产,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31GW。“双碳”目标下,储能、氢能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、生物制造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领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聚焦“双碳”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,谋划布局氢能、储能、生物制造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,尽快把未来需求潜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,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竞争高地。


路径三: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。跨界融合已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。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过程中,涌现出一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。比如,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方面,企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,政府建立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摸清碳排放家底等;绿色制造和服务融合方面,企业将自身开展绿色设计、绿色供应链管理、绿色制造的经验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,为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转型服务;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融合方面,工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绿色低碳水平,还要为能源生产、交通运输、城乡建设等全社会各领域生产生活提供绿色低碳产品装备,只有优化绿色产品供给结构,才能支撑绿色消费需求增长,只有培育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,才能激发企业积极研发先进绿色低碳技术、生产绿色低碳产品,转化成为相关产业强链、补链、延链的内生动力。针对上述重点方向,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、环境效益、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,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;紧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变革趋势,在绿色低碳领域深入推行服务型制造,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;紧紧围绕能源生产、交通运输、城乡建设等全社会各领域绿色消费需求,加大绿色产品供给,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,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力,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。


四大体系筑牢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基础能力


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,需要技术、标准、政策和标杆等要素的支撑引领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从四方面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基础能力。


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。绿色低碳技术是构成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要素,涉及各个行业各个环节。我国通过加强技术突破、标准引领、示范推广,截至2023年底累计向全社会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2106项、先进环保治理技术装备681项、节水工艺技术装备534项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及装备401项。为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,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,一体化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、转化应用、主体培育等,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,实现创新效能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。


完善绿色化发展政策体系。相对传统发展模式而言,绿色发展意味着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、绿色装备采购和管理投入,必须在财税金融、价格机制等方面制定适应绿色化发展的政策,规避由于绿色溢价导致的资源错配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以精准、协同、可持续为导向,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、金融、投资、价格等政策,发挥不同类型政策作用,比如用财政政策解决重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等点上资金需求,用金融政策解决量大面广的技术改造提升需求,同时创新政策实施方式,逐步建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

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。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强化标准顶层设计和规范性管理,推动各级各类标准衔接配套,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和应用评估,到2030年完成5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制修订,持续完善节能、节水、资源综合利用、环保装备标准,稳步升级绿色工厂、绿色产品、绿色工业园区、绿色供应链标准,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领域标准,推动标准国际化。


优化绿色低碳标杆培育体系。绿色低碳标杆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领军力量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国以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抓手,累计培育以绿色工厂为代表的“综合标杆”5095家,在节能、节水、资源综合利用等细分领域加快培育“单项标杆”,比如,持续遴选能效、水效“领跑者”企业,培育1165家再生资源规范企业,引领带动全行业对标提升,为全面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的引领带动作用,优化现有标杆培育机制,构建绿色制造“综合标杆”和能效、水效、再生资源等细分领域“单项标杆”相衔接的标杆培育体系,从工业全过程深挖能源资源节约潜力,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由点及面、逐步覆盖。


来源:《瞭望》


【打印此页 |关闭窗口】